第十版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有哪些调整?国家卫健委回应******
今天(1月9日)15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核心理念就是对新冠病毒感染按照常规的乙类乙管传染疾病进行管理和救治。新版诊疗方案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了调整:
一是在收治措施方面,不再要求病例“集中隔离收治”。按照“乙类乙管”相关措施要求,新冠病毒感染者可根据病情救治需要,选择居家治疗或到医疗机构就诊,各类医疗机构均可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为此,十版方案因时因势调整收治措施,不再要求将感染者转至定点医院或亚定点医院进行集中隔离收治。
二是在出院标准方面,不再对核酸检测结果提出要求。“乙类乙管”措施实行后,由于不再强化感染者的隔离管理,临床医生更多考虑的是患者病情本身的情况。为此,十版方案不再对感染者出院时核酸检测结果提出要求,而是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疾病诊治要求,患者新冠病毒感染、基础疾病或临床症状等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综合研判,来决定是否出院。但是在这里也需要强调的是,从感染者的角度,即便是不做核酸,出院以后也要做好个人防护,居家的健康观察,也是以不参加社会面活动为妥,所以这一点上要综合把握。
此外,新版诊疗方案进一步丰富了诊断和治疗手段。在诊断标准方面:将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纳入其中。主要考虑,抗原检测对于病毒载量较高的感染者具有较好的检测灵敏性,随着抗原检测技术的不断优化成熟,新冠病毒感染者特别是传染性较强的感染者,能够通过抗原检测得到及时诊断。同时抗原检测操作简便,方便感染者特别是居家治疗的感染者进行快速自我检测。在临床救治方面:国家卫健委充分借鉴三年来取得的宝贵经验,一是加强关口前移;二是进一步规范重症救治;三是坚持中西医结合;四是进一步强化新冠病毒感染与基础疾病共治理念。(总台央视记者 史迎春 刘婷玉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大江万古流”,从七孔石刀看到唐代铜镜******
长江下游文明造就了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
澎湃新闻获悉,南京博物院正在举办的跨年大展“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联合了安徽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苏州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等长江下游9家文博单位,精心挑选了250组(件)展品,向观众展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文化高峰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物证,以及当下城市文明的斑斓光影,其中包括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七孔石刀、唐代打马球图铜镜等。
“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展览现场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下游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资源丰富,风光旖旎。悠悠长江水,为两岸带来了灌溉之利、鱼米之裕、交通之便、文化之韵。在长江下游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辛勤耕耘,数千年的璀璨文明绵延不息。直到今天,这里依然是中国极具魅力、活力和影响力的经济盛地与文化高地。
长江中下游
大江东流,长江蜿蜒6300多千米,照拂着18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长江下游起始于江西九江,经江西、安徽、江苏,在上海吴淞口汇入东海,长约835公里,流域面积共约13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水量最大的河段,也是全流域最富庶的地区。这里阳光雨水充沛,气候温润潮湿,物产资源丰富。
展览现场